馬拉威寡婦帶來當地畫作及特色杵臼,象徵藉着臺灣人挹注的愛心,努力辛勤工作得以養家,並感謝臺灣一直以來的協助。(林和生攝)
勒索!“撞坏15米护栏”遭索赔10万,宜宾建投:车主态度不好!
馬拉威婦人透過歌舞,答謝臺灣人長期協助。(林和生攝)
畢嘉士基金會長期透過捐款及購買咖啡方式,協助非洲馬拉灣寡婦及咖啡小農,達到生活自足及脫貧,當地民衆歷經30小時轉乘交通工具來到臺灣,只爲親口道出感謝,基金會董事長劉侃談到,「現在馬拉威就像60年前的臺灣」,因爲曾經受助,如今將愛持續傳遞。
劉侃說,臺灣之前受到小兒麻痹侵襲,不少傳教士來臺醫治民衆,也協助教育並改善當地生活;馬拉威同樣是沒有內亂及戰爭的國家,缺的只是改善貧窮的機會,臺灣沒有理由不伸出援手。
3年來,他們在教育方面提供660位孩子獎學金及上學物資,希望延長孩子教育年數,最終得以終止貧窮的惡性循環;還提供寡婦微型貸款,作爲飼養豬雞及種玉米資金,讓她們可以經營小生意謀生,成員們不僅可以養活家人,也有錢添購冬天用的棉被。
這次來臺的寡婦Serrah和Jane皆在10多年前失去丈夫,畢嘉士基金會執行長周文珍指出,在婦女地位不高的馬拉威,一旦成爲寡婦,可能被村落排擠歧視而謀生困難;如今她們透過協助組成互助團體,將養雞盈餘用在設置日託班,照顧村裡孤兒,也把成功經驗分享給另一村落寡婦,實現「自助助人」理念。
馬拉威婦人來臺特別帶來當地畫作及特色杵臼,象徵藉着臺灣人挹注的愛心,努力辛勤工作得以養家,並感謝臺灣一直以來的協助。周文珍說,希望民衆不用可憐農民,而是用「消費」來支持他們經濟自立,不只買感動、更買好咖啡。